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详情

全球看热讯:上海高校学子践行低碳生活新时尚

2023-05-27 10:12:44 来源:东方资讯

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上海高校学子践行低碳生活新时尚

银行,通常是指储蓄金钱、积累财富的金融机构。而在华东理工大学,有一家“垃圾银行”。历经10余年的接力传承,这个名为“垃圾银行”的环保实践与科普志愿服务项目,至今已经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累计回收垃圾5000余公斤,减少碳排放32.89吨,组织实践活动214次,影响了35000余名师生。10余年前在华理青年志愿者心中种下的那颗“绿色的种子”,如今已在各处开花结果。而在上海交通大学,青年学子正将垃圾分类意识贯彻于日常生活,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资料图片)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华东理工大学

垃圾分类宣传走在上海立法前

“哎呀,垃圾能分出什么花样来!”一位带着小朋友的老奶奶一脸不屑地说。10多年前,“垃圾银行”项目开展初期曾遭遇这般“冷眼”,无论是垃圾分类的小互动还是小游戏,都不能有效激发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当时,华理资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邵文莉总是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和小伙伴。志愿者们默默付出与执着的坚守,慢慢地感动了身边的同学和社区居民,不配合、不理解的声音越来越少,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关注环保、参与环保的队伍中来。

为了吸引更多师生的关注,团队还推出“环保盒子”小程序,以积分兑换的形式,实现了预约上门、积分兑换、信息反馈等一站式精准垃圾回收功能,进一步加深了大家的垃圾分类体验,并提高了可回收垃圾的回收效率。

500人、800人、1000人……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环保志愿服务行动中,与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员一起,将环保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师生、社区居民的心中。不断注入正能量的“垃圾银行”,正在为“绿色城市”账户“储值”。让大家倍感自豪的是,垃圾分类意识的宣讲和倡导,大家的步伐甚至比上海的相关立法更早。

服务队的张慧荣同学,第一次去给小朋友上环教课的时候,瞬间被真切的笑脸和互动感染了,让纯粹而可爱的孩子们将环保知识深植心间,继而影响到行为习惯,成为她坚持参与环保实践和志愿服务的不竭动力。

校园内外,同学们就是一次次通过这样的垃圾分类科普宣传、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及生态环保科普实践等系列活动,建立起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及培养生态环保行为习惯。如今,线上“垃圾银行”小程序的推广,更是建立起了更为高效的垃圾回收方式,有效提升用户自觉收集、分类、整理以及回收垃圾的意识,优化垃圾回收流程,以“互联网+环保”助力环保事业新发展。

每周四晚志愿者队仍在接力出动

接力棒传承了一棒又一棒。大三学生赵思茗如今是华东理工大学环保协会会长,也是“垃圾银行”项目当下的负责人。他感到,随着上海深入实施生活垃圾的分类,已经让师生和社区居民自觉养成了分类好习惯,但“垃圾银行”的使命没有减退,而是继续迭代,与时俱进。

“在当年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拓展了降碳减碳环保意识的宣传,进行科普时不仅仅是从垃圾分类的角度,如今还有更泛化的环保理念。比如说,我们‘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不仅仅是国家的庄严承诺,也是与每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低碳意识息息相关。如今,我们还会就低碳生活方式做科普和倡导。”赵思茗说道。

前天是星期四。疫情之后,每星期这一天晚上5点到6点,“垃圾银行”的志愿者们又要行动了,大家穿行于奉贤校区的各个宿舍楼栋,将同学们攒了一个星期的废旧报纸、书本、矿泉水瓶、快递纸盒包装等可回收垃圾集中收集,再统一交到后勤部门变现,通过积分账户的一些积分制度,为师生们兑换小礼物。据统计,今年以来,志愿者小分队已经开展集中回收行动12次,回收可回收垃圾100余公斤,参与志愿者及同学近200余人。

“保护环境,投身公益,用心专注环保”,这不仅是华东理工大学环保志愿者们镌刻在心底的行动口号,更是激励着一批批环保志愿者坚守与传承“绿色种子精神”,携手奔赴环保最前沿,并肩行动在环保第一线。从2010年最初倡导垃圾分类习惯到如今还有科技助力环保,团队成员也从资环学院扩展到机动学院,大家把更多的科技攻关用进来,增强实际效用,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人。

上海交通大学

以创新形式提高年轻人的环保意识

上海交通大学的青年学子将垃圾分类意识贯彻于日常生活,争做生态环境保护的践行者,为推动绿色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校内生活园区建设有多座垃圾分类房,教学楼、办公室、学生宿舍内配备有干湿分离垃圾桶,宿舍楼宇公共区域张贴生活垃圾分类标识,每年新生开学季学校也会通过线上宣传+线下宣讲的形式传播垃圾分类知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3年多来,全校师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与此同时,交大青年自觉守护校内环境,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青志队联合生活园区共同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致远学院学子开展Plogging活动,在慢跑的同时捡拾垃圾,将公益与健身融为一体,以创新的形式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帮助改善校园环境。晨曦志愿者服务社开展“一‘篮’无遗”打卡活动,倡导师生共同清理共享单车车篮中的垃圾、车身上的广告等,助力守护美丽校园。

外国语学院2020级本科生滕沁芫表示:“垃圾分类对校园环境至关重要,参与相关志愿活动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作为校园的一分子,我们有义务在生活中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自觉守护校园环境。”

走出校园为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走出校园,交大学子积极投身环保志愿服务,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学子前往共青森林公园开展绿色环保之旅,同学们捡拾园内垃圾并进行分类投放,他们还面向游客进行环保知识宣讲,让“绿色”“环保”“低碳”等理念深入人心。

中英国际低碳学院青年学子开展临·海“清”年·海堤公益墙绘、清滩志愿活动,他们以“学习宣传二十大”“发扬雷锋精神”“保护海洋生态”等为主题绘制海堤100余米,共计43幅图画,并在“清滩”活动中清理海滩垃圾500余公斤,同学们在实践中体悟到净水清滩对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他们的行动也将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开展垃圾分类,号召新片区居民和游客加入到爱护环境、保护海洋的队伍中。

中英国际低碳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李洪绪说:“海滩清理活动让我切身感受到环境保护责任之重。作为能源动力专业的研究生,我们更有责任探索实践可持续的能源利用方式。我会努力在科研道路上不断登攀,为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垃圾分类非小事。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汲取有效经验,形成长效机制,继续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并通过交大青年的实际举措,号召更多人一起行动,共同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努力。

银行,通常是指储蓄金钱、积累财富的金融机构。而在华东理工大学,有一家“垃圾银行”。历经10余年的接力传承,这个名为“垃圾银行”的环保实践与科普志愿服务项目,至今已经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累计回收垃圾5000余公斤,减少碳排放32.89吨,组织实践活动214次,影响了35000余名师生。10余年前在华理青年志愿者心中种下的那颗“绿色的种子”,如今已在各处开花结果。而在上海交通大学,青年学子正将垃圾分类意识贯彻于日常生活,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华东理工大学

垃圾分类宣传走在上海立法前

“哎呀,垃圾能分出什么花样来!”一位带着小朋友的老奶奶一脸不屑地说。10多年前,“垃圾银行”项目开展初期曾遭遇这般“冷眼”,无论是垃圾分类的小互动还是小游戏,都不能有效激发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当时,华理资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邵文莉总是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和小伙伴。志愿者们默默付出与执着的坚守,慢慢地感动了身边的同学和社区居民,不配合、不理解的声音越来越少,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关注环保、参与环保的队伍中来。

为了吸引更多师生的关注,团队还推出“环保盒子”小程序,以积分兑换的形式,实现了预约上门、积分兑换、信息反馈等一站式精准垃圾回收功能,进一步加深了大家的垃圾分类体验,并提高了可回收垃圾的回收效率。

500人、800人、1000人……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环保志愿服务行动中,与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员一起,将环保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师生、社区居民的心中。不断注入正能量的“垃圾银行”,正在为“绿色城市”账户“储值”。让大家倍感自豪的是,垃圾分类意识的宣讲和倡导,大家的步伐甚至比上海的相关立法更早。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学子前往共青森林公园开展绿色环保之旅,同学们捡拾园内垃圾并进行分类投放,他们还面向游客进行环保知识宣讲,让“绿色”“环保”“低碳”等理念深入人心。

中英国际低碳学院青年学子开展临·海“清”年·海堤公益墙绘、清滩志愿活动,他们以“学习宣传二十大”“发扬雷锋精神”“保护海洋生态”等为主题绘制海堤100余米,共计43幅图画,并在“清滩”活动中清理海滩垃圾500余公斤,同学们在实践中体悟到净水清滩对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他们的行动也将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开展垃圾分类,号召新片区居民和游客加入到爱护环境、保护海洋的队伍中。

中英国际低碳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李洪绪说:“海滩清理活动让我切身感受到环境保护责任之重。作为能源动力专业的研究生,我们更有责任探索实践可持续的能源利用方式。我会努力在科研道路上不断登攀,为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垃圾分类非小事。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汲取有效经验,形成长效机制,继续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并通过交大青年的实际举措,号召更多人一起行动,共同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努力。

标签:

上一篇:今年熊猫杯赛事取消 国奥队调整热身计划_聚焦
下一篇:最后一页